文 | 六六鳞
编辑 | 六六鳞
《——··——》
2024年5月6日,加沙南端的拉法,坦克推进,扩音器让居民往北撤。以军在5月7日控制了拉法口岸加沙一侧,救援车队被迫停下。埃及一侧按兵不动,边境人流被堵在太阳底下。因为这个,物资进不来,人也出不去。现场消息不算复杂,核心就是两句话:继续打,暂时不让进。
同一天,美国公开说不支持大规模打拉法,并在随后几天暂停交付部分大威力炸弹。白宫的意思很直接:打可以,但别把平民区推平。华盛顿一边给以色列防空和情报支持,另一边拉刹车。这就是下棋,落子不快,但每一步都算计后果。结果,以色列口径没变,行动还是推进。
再往前3月25日,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停火决议,美国没有投赞成票,是弃权。决议里写了停火和交换被扣押人员的要求。按理说,这是一条路。可现实是,地面战没停,人质谈不拢。同样的节奏,文件在桌上,枪声在路口。
5月24日,国际法院要求以色列暂停拉法军事行动,这是临时措施,也带不来强制执行。以色列说要保护自己,法庭说要保护平民。话说到这儿,还是比掰手腕谁的压力更大。另外,各国政府看着判词,也在算国内的舆论账。
5月31日,拜登公布三阶段停火和换人质方案:先停枪、先放人、再谈更长时间。他强调这是以色列递来的纸。因为这个,外界觉得窗口开了一条缝。可哈马斯问细节,以色列盯安全,双方都要写保证。结果是磕磕绊绊,一次次接近,又一次次押回重来。
卡塔尔和埃及继续穿梭,代表团在多地来回换文本。谈判桌上最卡的点还是顺序和托管。谁先停,谁先放,谁来管边界和口岸。美国在旁边催,欧盟分声部吼。任何一方让一步,回去都要解释给自家人听。
以色列内部也不安稳,战时内阁争吵不断。特拉维夫街头几次大规模集会,喊的是换人质、投票、问责。因为这个,政府面对两头拉力:前线要打赢,后方要交代。结果,政策拐弯不快,但口径时不时出现裂缝。
加沙的人道状况肉眼可见在恶化。联合国机构报告说粮食紧缺、医院设备短、临时营地越来越挤。同样的场景一遍遍出现:发电机停了、药用完了、通信断了。还有,救援团队说路线不通,安全没保障。这不是纸上话,是每天的生活。
北边的黎以边界也在发热。真主党和以军火力来回互射,村镇时不时疏散。一个战线走高,另一个就跟着冒火。边界一旦爆开,谈判桌更难坐稳。这就是抢地盘的连锁反应,谁都不想被拖进去,但都在备战。
4月1日,大马士革的伊朗使馆区遭空袭,伊朗高级军官死亡。4月13日至14日,伊朗向以色列发射无人机和导弹,多国出动防空拦截。随后,以色列进行反击。因为这个,外界担心战事跨国升级。结果,双方都在说“已报复、已告段落”,但戒备没降。
美国这边还要面对自家选民压力。国会有人挺援助,有人反对,街头抗议一波接一波。白宫对拉法炸弹踩了刹车,但其他防务支持还在走。同样是两手:一手稳盟友,一手稳票仓。这就是选举年,每个决定都被反复检视。
5月28日,西班牙、爱尔兰、挪威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。欧洲内部也有不同声音,有的国家跟进,有的国家观望。外交队形在调整。这一步不直接改变战场,但改变了话语和站队,后续会影响资金和承诺。
红海方向也没消停,航运公司因为也门武装的袭扰,被迫绕行好望角。保险涨,时间长,成本高。全球供应链跟着抖几下。因为这个,远在战区外的普通人也会感到物价压力。同样的教训:一处打仗,多处跟着付费。
现在,桌上有方案,路上有炮声,屏幕上有抗议。战场、谈判、选票,三条线一起走。谁先让一步,谁就要先解释。这不是一句口号能解决的,需要具体安排、具体执行,还有具体监督。
夜里,拉法一处临时帐篷边,救护车灯光打在沙地上,一个男孩握着水壶,护工弯腰把担架放下,他抬眼看了一下北边的黑。下一步,停火和换人质的方案,能不能在这片沙地上落到实处?